搜索

历经风雨路 彩虹无限美

发布人:大昌号 发布时间:2008-01-01 浏览数:

——从云南茶博会看普洱茶市场

普洱茶,因其独有地理特征、品质特点、特殊制作工艺而魅力无穷、越陈越香、广为追捧的同时,也历经了无数次的非难和折磨,近几年来,每年都没有幸免。

在普洱茶生产源头的集散地——昆明,在普洱茶流通的集散地——广东,从7月份的“昆明春茶博览会”到9月初的东莞茶博会,到中秋,到国庆,到10月的“云南第二届普洱茶博览会”,以上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行业的上下游:茶农、茶厂、茶商、茶客、茶收藏家、茶媒体等相关业者。

2007年夏天的“寒冬”还在持续,普洱茶的方向在哪里?普洱茶如何走出十字路口?太多的人犹豫、彷徨、苦恼、惆怅。

但是,细细数来,普洱茶的苦难每次都在改变,“猪圈事件”、“灰份问题”、“保质期问题”、“标准问题”到2007年的“普洱茶有点凉”,其实,对普洱茶的质疑、非难有了很大的转变,已经从对整体行业产品“品质”上的质疑转化为对个别品牌、个别品种、个别销售模式的质疑,更多的体现为“销售模式危机”,或称为“营销危机”,普洱茶的销售链条非常零散,构不成系统,很脆弱。

看清这一点,让我们对一些新的现象就有了认识,也就看到了普洱茶发展的前景。

虽然经过了异常热闹的10月“云南第二届普洱茶博览会”,行业没有全面整体复苏,但是一些重要的现象不容忽视:

1、普洱茶的消费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2、普洱茶的专卖店在相继开业,而不是关门;

3、普洱茶的批发市场在增加,而不是减少;

4、一些品质优秀的普洱茶变得更加稀缺,更受青睐;

5、一些注重品质的新锐品牌受到追捧,渠道快速增长;

6、茶事活动增多,媒体更加关注普洱茶。

这些现象,表明了普洱茶群体“向前走”的特征,折射出“普洱茶有点凉”背后的个别性。

事实上,在我国的北方市场,普洱茶一直都是稳步发展,没有南方市场的反反复复。即便是在昆明,“大昌号”等一些新锐品牌的市场发展就基本没有受到市场的冲击,我身边还有更多的茶业公司也走货很好。可以说,一些茶业公司已经走出“寒冬”了,新的竞争格局在逐步形成。

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第二届普洱茶博览会上,一些市场“洗盘”的迹象出现了:注重品饮、注重终端营销的品牌站了上风,“收藏”、“炒作”、“贴牌”逐步冷落。一些企业在展会上颗粒无收,一些企业硕果累累,更多的企业在观望,在踌躇满志,市场无形之手,已经悄悄的在推动着这个行业的优胜劣汰,这样的优胜劣汰可能将永远进行下去。

不少茶企业可能还抱着守株待兔、天上掉馅饼、“是茶就能卖”的侥幸心理,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那样的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短期红利”,或者称为“馅饼红利”,不会长久,但却诱惑了太多浮燥的“热钱”,使得行业热闹纷呈,“短期红利”的快速消失又重重的敲打了“热钱”的神经,似乎天要塌了,事实上,天没有塌,塌的只是人们不切实际的期盼心理。

一些模式适合未来的企业,在这个行业的“洗礼”过程中赢得了竞争的时机,获得了意外的“发展营养”。

这是一种普洱茶向快速消费品的回归,是一种理性的进步,虽然短时间会增加销售的难度,增加销售成本,但反过来看,可能这才是普洱茶“走群众化路线”的基础。

普洱茶,需要在营销上“补课”,需要太多的“消费者教育”工作,回归终端营销,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夯实基础,普洱茶的明天才会更辉煌无比。

上苍在给普洱茶赋予诸多魅力的同时,也给普洱茶了太多的磨难,这似乎也是一种“公平精神”的体现,一种对等,或者宇称守恒,有哲人说:苦难才是财富。如此说来,普洱茶的“财富”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