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茶,“物”与“灵”之间的尤物

发布人:大昌号 发布时间:2010-08-17 浏览数:

——兼谈普洱茶营销要点 

  茶,穿行在“物”与“灵”之间的尤物。

  本文所探讨的茶,泛指茶的鲜叶、干茶、茶汤,是很物质化的东西,笔者谓之为“物”,很具体、实在,是解渴者的饮料,是保健者的健康品,是茶客的杯中喜好。

  茶在流通、消费过程中,其独特的物质特性派生出很多“灵”的成分,或许就是其文化属性:茶俗、茶缘、茶道、茶经、茶德、茶禅、茶礼仪等等。


  茶的“物”与“灵”的两面,不可分离,相得益彰,“物”是本质,“灵”是反映,仍然离不开唯物主义。

  我经常到茶的源头——茶山,与很多茶农打交道,除了体验到少量的茶习俗之外,很难感受到过多的文化特征,追寻着茶的流通环节,越是到流通的末端,茶的文化属性越强烈,所以说,茶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从其特征来看,还是茶在消费过程中,与儒释道文化融合、杂交,所形成的秀才文化、文人雅士文化、士大夫文化。

  茶的精神体验,是茶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的基础,正如烟如酒,多少人成瘾难舍,有物质上的依赖,更有精神上的寄托。

  普洱茶为茶客所亲睐的数年时间里,普洱茶的文化,在流通环节获得快速发展。

  很多茶客,都是在茶商的引导之下,喜欢茶的,在销售过程中,一些茶商,对茶的物质属性闭口不谈,偏偏说一些奇妙的“茶的转化境界”、“饮后的茶气感悟”、“老茶的无味之韵”等空灵的东西,随便一个茶,一看,就判断其:树龄、产地、年份,甚至采摘季节,殊不知,把茶客引入误区,让茶客无所适从,最终,还把自己卖茶的路堵住。

  为什么呢?

  茶客了解茶的环节,不是孤立的,茶客的眼睛不会永远被蒙蔽,茶,首先还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饮料,一个很物质化的东西,我们不排除其精神层面上给人的体验、感受,但是,作为茶叶的销售人员,过多的把茶“灵性”的东西作为仅有的营销要点,就有些本末倒置,很不合适了。

  2007年普洱茶低迷前,云南,乃至其他地方的一些茶商,似乎成了普洱茶的“布道者”,每天与茶客“设坛”,大谈茶的“灵性”,让茶客在“云里雾里”穿行,不知“东南西北”,把普洱茶“神秘化”、“妖魔化”,以促成其走“高价路线”,达到暴利目的,这些“伪大师”们,已经成为普洱茶界正在“消失的地平线”了。

  2007年之后,普洱茶逐步回归理性,按照科学有效的审评方法,客观的介绍普洱茶的“物性”:外形、香气、汤色、滋味、茶底,再结合其产地、生长环境、大致树龄、采摘季节、加工特点,给顾客一个客观的商品属性介绍,茶客,对茶的了解就会客观和理性了。

  这或许也就是普洱茶的营销本质之路吧,难怪近年来,茶商中,参加“高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师”学习、考试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好现象,值得鼓励和推广。

  我们售茶者,多重“物”的特质,少言“灵”的奇妙,或许能卖出更多的茶。

  “灵”的奇妙,茶客在享受“物”的特质的过程中,在其特有的生活空间里,会自然获得,那是茶客个性化的体验,还是让茶客自己去揣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