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词映照出的茶文化(转载)

发布人:大昌号 发布时间:2013-10-05 浏览数: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浩如烟海的宋词中,与茶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

从采茶到制茶,从茶的功用到烹茶之法,及茶礼、分茶、斗茶、点茶、试茶、茶百戏等都有描述。其中,明确以咏茶为主旨的有61首,这61首词中以茶为题者42首,以茗为题者1首,无题者18首,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出宋人的饮茶习惯。

【首先,宋人饮茶重水质,极其讲究烹茶用水。】

在茶的烹制过程中,水质对茶水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已注意到饮茶中水的选择的重要性而且要求极为苛刻:“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有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娟娟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哪种水令人饮之有益,哪种水对人体有害已详细叙述,大意是以新、净者为上。宋人对这一点同样十分重视,这在宋词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如苏轼《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程大昌《浣溪沙》“水递迢迢到日边,清甘夸说与茶便,谁知绝品了非泉”;陈与义《玉楼春·青镇僧舍作》“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 

 

尹济翁《声声慢·禁酿》“残春又能几许,但相从,评水观茶”;颜奎《醉太平》“茶边水经,琴边鹤经,小窗甲子初晴”;杨泽民《荔枝香》“瞰水自多佳处,春未去。绣斛斗起凌空,隐隐笼轻雾。已飞画栋朝云,又卷西山雨。相与,共煮新茶取花乳”等等。抚琴必有鹤舞,美茗得有上好的水烹制,二者缺一不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茶水的讲究。

【其次,宋人极度讲究用茶之盏。】

唐人一般以茶绿为贵,认为越州瓷如玉,如冰,色青,为最好。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宋人钟情于有厚重感的暗色。

蔡襄《茶录·茶盏》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又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赟筅旋彻,不碍击拂。”可以见出,宋人对于茶盏的要求是以黑釉为上品,这与唐人已有不同。

  

宋代的许多茶词对此有所表现,如秦观的《满庭芳·茶词》:“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奔泉。轻淘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又程邻《西江月》:“琼碎黄金碾里,乳浮紫玉瓯中。”其中的“紫瓯”、“紫玉瓯”都是泛指宋人所用的暗色茶盏。黄庭坚《西江月·茶》:“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和葛长根《水调歌头·咏茶》“: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中的“兔毫金丝宝碗”、“兔毫瓯”指的都是建安盏中珍贵的兔毫盏。兔毫盏的珍贵在祝穆《方舆胜览》卷11有记,云:“兔毫出欧宁之水吉。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难得之。”黄庭坚《满庭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词中说的即是黑釉茶盏中的另一种珍贵鹧鸪斑盏。 

 

从现存的茶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对于饮茶的讲究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我们今天品味茶词的同时,也真切的感受到宋人的饮茶艺术正如一杯格调高雅的清茶,散发着永久的清香,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令人神往的风流飘逸的境界和优雅灵动的情韵,可以体味和、静、清、精、德、俭为主要特点的茶文化精神以及宋人追求超世与清雅的另一种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