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年岁末茶山行(七)

发布人:大昌号 发布时间:2012-12-28 浏览数:

探访刮风寨茶王树

吃完午饭,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就匆匆出门,后来才知道,赵老师悄悄带上了手电筒和刀。

到了刮风寨,不去茶王树,就像是去了北京不去天安门王府井一样,但要去茶王树,没有足够的体力和向导,首次去,是不可能的。

冬季,路干不滑,开着“牧马人”,可以去得很远,在山腰处下车,步行约两小时,翻过一个山梁,穿过原始密林,在有路没路的林间穿行,就到了茶王树,回来的路,同样的漫长,除非发烧级茶友,一般的茶友,听到这样的难度,在景洪就放弃了。

我们出发的时间约12:30,赵老师担心得很,同行茶友中,两位女性,是最大的担忧。

路很窄,要不是开矿的淘金者,这条路是没有的。

看看,不是老驾驶员,这样的路,敢开吗?

 

冬季的山上,还有些湿滑,还好“牧马人”挂上四驱,顺利到达最远处,必须下车步行了。

 

沿途的路,只有步行,看看:

  

看得到路吗?从倒伏的树下钻过,便是。

 

经常性的塌方,可能就堵住了小道。

 

在塌方的松土上踩出来的小路,若下雨,就很难通过了。

 

林间涛声阵阵,鸟鸣清脆,多人行走,好不惬意,但要是孤身一人,就一定被解说为恐惧了。

终于到了,步行了九十分钟,看到了茶树,尝到了茶王树一带的鲜叶,这里海拔1400米左右。

绿叶红梗的特征,感兴趣的茶友可以注意一下,这是易武茶区的特征之一。

 

看看还在勃发的鲜叶: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比较大的一片古茶园,这就是茶王树的中心地带,历史上,曾注明有人长期居住,现代,仅采茶季节才有人居住山中,制好干茶,才回刮风寨,但也有杀青完,晒个半干,就背着回寨子里的。看当地条件,还是鲜叶背下山,在刮风寨完成初制,才能出最好品质的茶品。

  

在这里采茶、手工初制、日光晒干。 

杀青用的锅:

 

日光晒干:

 

看看茶王树的鲜叶,很难得的:

  

看看秋末才见得紫变鲜叶,属于品种变异吧。

 

刮风寨茶,属大树茶,树龄虽短,生态尤佳,非其他茶区所能相比,滋味上看,总体方面,乃曼洒茶区风格,易武茶的香扬水柔,是其秉性,但刮风寨的优势的在于其柔而不弱,茶韵持久,回甘绵长,难怪三醉斋的版主百濮子要说:“刮风寨茶这方面的展现力,为高端茶的品饮者们所推崇。若非得说老班章茶刚猛雄浑,则只能说易武茶绵里藏针,就好似大力金刚手对太极推手一样,因此刮风寨茶就被茶友们推崇为太极推手中的高手了。”

在制茶者简陋的窝棚里,我们得到了休息,都是赵老师认识的刮风寨村民,也喝到了这里刚做好的晒青茶的滋味。

只是,这里的泡茶条件,就很简单了,看看吧:

煮水: 

 

注水:

 

大碗为公道,小碗就是品茗杯了:

  

在这里,有如此泡茶环境,已经算是很奢侈了。

茶王树,怎么没有一个大茶树呢?原来在这里:

  

照片上看,其貌不扬,实则很高大,非照片所能描述。

再回头看一眼茶王树茶区,就得走了,下山的路,同样艰辛,此处不多言,且等好奇者亲自来品味。

 

回寨子的路上,能够坚持拍照到这样的照片,已经不易了:

  

竹子,由“节”而生机勃勃,生命,因“难”而斗志昂扬,无不如此。

茶,亦不例外。

刮风寨茶,怎能例外?

一行五人,顺利回到寨子,天已黑,如此道路,驾车太辛苦,晚上,就留宿刮风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