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华山茶会之三】九华甘露 无上清凉

发布人:大昌号 发布时间:2013-06-08 浏览数:


——5月九华山甘露寺茶会记

李  东  辑、整理

茶席:

十二,其中流水席一席

席名            席主

              琴古斋主人   木白(昆明)

    此席造景功夫让人感佩!手工改造的铜烛台,坐于青苔覆盖的山石之畔,两块有机玻璃底盘的运用营造出盈盈一水,湖水,青苔,山石,小亭皆成妙趣。若撒下几滴甘露于小烛台之上,则缓慢化为烟雾而逝,此为即生即灭。


听香            随心阁主人   茗仙(长沙)

背靠尘封的木梯、斑驳的墙板、粗朴的条石,这些与席案上之提壶、水丞、瓶花都自然形成应照活对比,茶席与环境之微妙关联可见一斑。


    

雨花甘露闲闲  静清和主人   张茂林(济南)

静清和抽到大殿天井的芭蕉树这一绝美的背景下,是个机会其实更是一种挑战。然而,巧妙安置在老月饼模子上的三支红盏、席中核心位置上的一盏朱泥小壶,大胆营造出绿肥红瘦的意象。同时因席案较大,共置两组八支杯子,更有实用的考量,其在山涧采得野花,插于席上,营造香艳之雅美。美与实用的结合,茶席才是有生命力的。

    


    


    


随缘            四季轩主人   刘冀川(北京)

席主酷爱手工,巧手制成千般器,茶拨花器皆出自手制,正如此席席名随缘所示,一切出自因缘。手制作茶器,席个性色彩强烈。清早采花,杯盏的监督烧制,茶器的手工斫制,如是等等极为用心。茶席不能只是“唐宋元明清,金银铜铁瓷”的堆砌。




雕版茶思        老崔茶事     任晓峰 (南京)

雕版药师,药师佛前诵药师,天意巧合金陵刻经处的老经版及其雕版药师经和地藏经都体现出甘露寺药师道场和九华山地藏王道场的特点。插花层次营造出的空间感或随形沉香底座极具匠心。席案并未置于厅中,而是有意偏左,使与席主身后之莲错落有致,亦是借景之妙笔!



清泉蕴香        稻谷草屋主人 吴国栋(太原)

采自甘露寺师父藏学法师门前的枫叶双层而不繁复,巧妙运用避免单一呆滞用色与席布呼应,杯盏及水丞则与大底布应和。五个杯子,分为两组也突出了层次感,整席的感觉是简洁,淡雅,不哗众取宠。左边三盏供佛小彩烛则又为整席点缀出亮色,且应佛缘。



禅心            普通堂主人   龚志琼(昆明)

此席最得虚实之美。因场地限制不得不设为1.2见方之席,方席之难,难在层次。此席化劣势为优势,在主泡处设计紧凑,可谓密不透风!最妙是远远一处香插,席面空出大量留白,疏可跑马!疏密虚实以及瓶花和香插的高低对比,实在精彩。



如莲品月        汪云        (无锡)

此席选用碗泡法非常大胆,第一款今春景迈古树瀹来效果当不错。二三款小坨及老生茶因未品赏不知茶汤如何。体己茶选用今春冰岛,喝得师父连声叫好,不愿离席。盏托取莲叶虽为惯常,然亦取清凉之意,以显寺院茶风。


 

身如琉璃松间露  一水间主人   王迎新 (昆明)

此席最得甘露寺之清凉。铮铮松针与精心打造的露珠恰合了甘露寺的建造缘起。玻璃盏与露珠在深色托盘的衬托下都透出一种晶莹空透清凉,暗合了无上清凉茶会之总目,匀杯上的一水间三字又点出了席主之雅室。全席看似无心,实则巧妙至极。



只此心境        步达瑜伽     姚栖谛(合肥)

形式美暂且不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席主泡茶手法之庄严细腻与谨严。席的气场关键是人,人的沉静影响茶汤及品茶者。这或许就是甘露寺师父藏学法师所谓仪规的重要涵义。茶席之美除了静态装置,更鲜活的怕还是冲泡手法及茶汤的滋味吧。故,茶汤入口,会心一笑,才是茶席的最终完成。



福樱            千年茶道   (合肥)

一席因场地原因,只取1.2米条案为席,席面之小为最,难度较大。然席主亦能疏密高低有致,殊为难得。此席的亮点之一是背景上极具古意之木门,秀丽与沧桑、清雅与古朴之对比耐人寻味。



无有心饮(流水席     秋浦书院茶师 阿昌(合肥)

茶会开始,晚到的客人,不可进入,以免杂乱干扰,故设流水席,给那些迟到者、过路客。

当大部分席主和茶友在场内静心享受精妙茶席和琴箫佛音之时,阿昌在龙象台摆上四米长案,一丝不苟,精心布排,用同样甘醇的茶品浸润着席外焦躁的心。阿昌面壁,把高台外的风景留给茶友,把清凉留给场内。席之优劣已不重要,此一喧嚣的流水席恰能呈现出席主作为茶人的宁静与无我。



香席            席主

妙法蒙熏          观自在主人黄枝红昆明

草木有情,悉受一味。众生智慧根性如草如木,佛法平等,无分无别,如甘露普降,滋养法界。以方盘盛白色碎石,上筑寿字香篆,以示天圆地方,天、地、人合一。灰色的桌布,瓦当残片、青苔、野藤组合而成的插花,共同烘托出香道空灵、枯寂之美,又不失生机灵动。在白色碎石上打香篆,创意独到,神来之笔!